美國和中國貿易戰從9月24日起升級,美國2500億槓上中國的1100億美元,貿易爭端升級引起企業憂心,為了逃避美中10至25%的高關稅,國際廠商產線紛紛「大挪移」,這種風潮為第三國出口商帶來機會。

不止國際廠商大挪移,我問我學弟,連留美的學生心情也受很大的影響。

同時,川普打中國不公平貿易越用力,使資金回流美國,美股漲勢越兇、頻創歷史新高。除美股吸金外,美國多數消費者也可望受惠,德意志銀行報告指,非中國的其他國家進口商品突然變得便宜。」彭博報導稱,俄國財金專欄作家波薛德斯基(Leonid Bershidsky)近日發表一篇評論文章,題為《美國人可以學會過沒有「中國製造」的日子》。

他表示,川普總統的關稅政策可能使得美國人花更多錢購買一些產品,但是,「他國的替代品」不會比較貴,因此,美國人支付的成本不會因此而大幅提高,反而會幫美國找回過去10多年流失到中國的就業機會。回顧2005年時,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只有現在的一半,當時就有一名美國記者實測不買「中國製造」的產品與家人生活1年,基本上沒有中國產品也對生活完全沒有影響。

歐、日、墨、東南亞等第三國出口商可望漁翁得利

相比美國消費者,貿易戰對國際企業和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更大且更深遠。施羅德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魏凱斯(Keith Wade)點名與中國掛勾較深的台灣、馬來西亞、韓國、新加坡等出口國,會是美中貿易戰最大受害者。

不過,貿易戰也帶來機會,《BBC》報導指,貿易戰給拉美國家的出口業帶來了希望,《金融時報》報導,美中經濟強權相爭,美中企業互設障礙之際,第三國出口商可望漁翁得利,鄰近美國的墨西哥、加拿大將受惠,歐洲、日本企業也可能趁勢搶奪美國和中國市場市場。

墨西哥銷美產品75%享受零關稅

其中,甫於8月底跟美國簽訂貿易協定同意美、墨共同製造的產品有75%可以享受零關稅待遇,遠高於之前的預期,另外,該協定規定40-45%的汽車零組件由時薪至少為16美元的工人生產,以防範車商將就業機會轉向勞力成本更低的墨西哥。

由於加拿大、墨西哥兩國為美國最大的汽車出口國,每年出口總值約890億美元(2.67兆元台幣),墨西哥80%的出口產品都銷往美國,去年墨西哥對美國貿易順差已達到620億美元,因此,美墨貿易協定使墨西哥出口受惠較大,展望未來墨西哥對美國順差可望進一步擴大,主要理由是美墨貿易協定,以及有望取代中國部分電子機械產品,2017年中國出口1,470億美元的電子機械產品到美國,但這類產品多數被列入川普政府的關稅清單中。

有看過墨西哥進口車嗎?可以點這篇:墨西哥BENZ GLC300

豐田近2月在中國新車銷售大增17%和23%

其次,日本最大車商豐田同樣受惠,豐田汽車此前公告,8月在中國的新車銷量年比大幅增長22.6%,達13.3萬輛,7月份成長17%。
由於中國從7月開始將美國以外的進口車關稅從此前的25%下調至15%。但中國對進口的美國汽車關稅為25%,而美國對進口自用車關稅僅收2.5%,這是川普一直強調需要矯正的不公平關稅制度。

在美中互相對抗下,全部從日本進口的豐田高級轎車「淩志」(Lexus)等車款熱銷。8月份「淩志」價格下調,銷量年比大幅增長59%,達到1.8萬輛,創下「淩志」單月新高紀錄。


同樣地,東南亞也在摩拳擦掌迎接投資跟轉單商機。諮詢公司TS Lombard的經濟學家哈里森(Jon Harrison)指出,歐盟和美國2012年對中國輸美、歐太陽能電池板加徵懲罰關稅時,中國企業迅速將生產轉移到了馬來西亞、菲律賓和越南,此次如果出現類似的遷移,可能會讓東南亞經濟體受益。

蔡政府早在2016年便提出「新南向政策」

實際上,為了低廉的勞工和土地成本,台商、南韓、日本幾年前早已佈局越南建廠,如今,當美國正以地緣戰略和商業考量為由「全力對付中國」,貿易戰延燒之際,只會使更多外國直接投資轉向越南,連中國廠商也會將更多產線遷移至越南,越南目前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400億美元相當小,不會引起美國注意。

台灣蔡英文總統政府具有遠見,早在2016年便提出「新南向政策」,當時若有聽進這番建議跑去越南的台商,現在應該感到慶幸了,跑得快也能搶得先機。

南韓科技廠商徹底執行「新南向」戰略

南韓三星電子和樂金等科技大廠的「新南向政策」更加徹底,南韓已成為越南最大投資方,2017年底,南韓廠商在越南註冊資本總額為581億美元,佔外商投資總額的 18.1%,韓商主要投資南韓的零售、旅遊和科技領域。

日前馬來西亞財政部長林冠英也表示,馬國應該「利用」美中貿易戰帶來的機遇,擴大生產。同樣地,泰國東部經濟走廊(EEC)辦公室秘書長卡尼說,當局希望從貿易戰中受益,正協調一個規模450億美元的專案,吸引資金流向泰國。

歐、日汽車、飛機和化學供應商可能擠壓中國的美商

另一方面,美國企業想進入規模達12兆美元的中國經濟,勢必越來越困難。《金融時報》報導指,施羅德投資首席經濟學家Keith Wade認為,歐洲和日本有能力取代美國汽車、飛機和化學品供應商,搶攻中國市場。
布魯塞爾的智庫Bruegel負責人Guntram Wolff認為,中國政府可能會限制美國企業進入中國,並阻止美國企業進行併購,因為中方對更多美國商品加徵關稅的空間已快要用完,屆時,中方對歐洲企業開放市場的意願可能更大。

德國慕尼黑智庫Ifo主任Gabriel Felbermayr也認為,歐洲可能成為美中貿易戰的重要贏家,活力充沛的德國中小型製造商,如果在美國或中國沒有業務,便可以避開關稅的直接影響,進而受惠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龍兄虎弟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