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我兒子的腳…欲哭無淚啊!連肚子都滿滿的…

異位性皮膚炎  

因為真的很癢,所以一有機會就抓,抓破皮才舒服吧!
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易發生在嬰幼兒、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慢性且易復發的搔癢性皮膚病變。

早在一九二三年就有人提出這個名詞,雖然它的意思讓人有點困惑,但仍沿用迄今。孩童時期的「異位性疾病」,包括了異位性皮膚炎、氣喘和過敏性鼻炎、結膜炎,這些都與個人體質及家族特殊敏感病史有密切關係。所以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,常同時患有氣喘或過敏性鼻炎或甚至「連中三元」。

大約有3%~5%的孩童﹝六個月大到十歲﹞患有異位性皮膚炎,且60%在一歲前發病,嬰幼兒病發部位除了尿布包裹的範圍外,幾乎全身都會波及,尤其臉部、頸部及四肢的伸側及屈側部分。

除了皮膚表面的變化外,另一大特徵就是癢,季節替換、環境變化及外物刺激造成〝癢感〞而導致搔抓,搔抓引起疹子,起疹又導致癢,而一再的癢、抓、疹惡性循環不易痊癒。

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的體質十分敏感,如果能從日常生活做起,注意平時的保養與護理,瞭解可能使病情惡化的因素並且盡量避免,將能大大減低發病的機會和發作的程度。異位性皮膚炎的日常生活保健方式有:
1. 避免溫度變化太大:流汗或寒冷乾燥的氣候會讓部分病人覺得特別癢,因此應儘量讓病人處於常溫的環境中,避免冷熱變化太大。
2. 減少環境中的過敏原:灰塵和塵?是常見的過敏原,因此應保持居家環境清潔與空氣乾淨清爽。家中不要舖地毯,用百葉窗代替窗簾,減少絨毛玩具,不要飼養寵物,床單、被單等要常常清洗,不要讓病人吸二手煙。
3. 衣物的選擇:病人的衣物以純棉布料為主,避免和羊毛、尼龍布料或清潔劑直接接觸,也不要穿得太厚重。
4. 飲食的控制:部分病人會對某些食物過敏,如果發現容易引起病狀的食物,最好能加以避免,不過並不需要對飲食作過多的限制。
5. 預防感染:搔抓容易使皮膚產生傷口而發生感染,一但發生感染往往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,因此要特別小心處理皮膚傷口以預防感染。
6. 照護乾燥的皮膚:要注意皮膚的滋潤保濕,盡量選擇中性肥皂或敏感性皮膚專用的清潔沐浴用品,不要用過熱的水洗澡。

我大伯的二個小孩也有此病症,據說是長大了才慢慢好…也沒完全好!

聽說二表哥的小孩也是、三表姐的小孩也是…所以…真的是遺傳嗎?

孩子,是爸爸跟媽媽對不起你!

arrow
arrow

    龍兄虎弟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