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實上,海南不缺市場經濟精神,缺的是長期的穩定政策,以及可預期的將來。

因為政府的角色總是扮演著「火車頭」,所以,一旦火車頭「轉彎」,那後面整個就不一樣了!

  在海南迎來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“雙慶”之際,迎來了中央送上的“大禮包”。4月13日下午,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鄭重宣布,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,支持海南逐步探索、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,分步驟、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係。

  實際上,海南島的開放並非始于1988年,而是20世紀80年代初就已開始。當時海南還屬于廣東省的一個行政區,島上經濟落後,除國營橡膠農場,沒有像樣的産業。鄧小平認為,海南面積和臺灣差不多,自然資源豐富,“如果用20年時間把海南的經濟發展到臺灣的水平,就是很大的勝利”。因此,海南的起步和其他特區幾乎同步。

  1980年和1983年,國務院兩次討論海南島問題,並發布兩份開發海南島的會議紀要。其中最優惠的一條是,海南可自行批準,進口工農業生産資料,可以動用地方外匯,進口市場短缺的消費品。不過這項政策留了尾巴,“上列進出口物資和商品只限于海南行政區內使用和銷售,不得向行政區外轉銷。”

  所謂“進口商品不得向行政區外轉銷”,是很難區別控制的。海南人敏銳嗅到這一機遇,短短幾個月,海南出現進口狂潮。進口貿易需要政府批文,為將批文最大價值化,海南人選擇進口價值最高的汽車。一時之間,海南人人跑批文,家家談汽車。事後統計,半年時間裏,五百萬人口的海南一共簽了8.9萬輛汽車進口的放行批文,其中一萬多輛是島內需求,島外訂貨七萬多輛。

987423-XXL.jpg

  長期以來,“海南走私汽車”都被視為改革亂象。換個角度看,也許並非如此。

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,進出口受限,外匯藏于官方,民間物資匱乏。外國商品進入海南,再轉往內地,能極大滿足民眾需求。當時海南事實上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的貿易港。不過由于政策不確定,海南人急于“賺快錢”,才有了“瘋狂的汽車”現象。如果當時海南有明確政策,政府能因利乘便,有序引導,情形就不至于如此洶涌。

  1984年下半年,海南進口汽車被叫停,貿易政策出現逆轉。由于政策多變,海南通常是改革急先鋒,各種利好消息涌入,又會迅速激起投機泡沫。1990年代初的海南房地産泡沫正是這樣。當時海南建省並成立經濟特區,優惠政策下放,適逢住房改革,海南是首選的改革試驗場。大量資金涌進海南,全島有兩萬多家房地産公司,地價不斷攀升,房價超過京滬。一旦泡沫破裂,爛尾樓遍地。20世紀90年代開始,海南就患上“房地産病”。一方面當地政府依賴房地産發展經濟,同時在政策利好和宏觀調控正反刺激下,海南房價大起大落。

  的確,建特區30年來,在政策支持下,海南經濟飛速發展,但也伴隨著以上一些不適應症。輪番政策利好,市場大起波瀾,政府出手撲滅,市場歸于沉寂,這樣的情節已經上演很多次。

  事實上,海南不缺市場經濟精神,缺的是長期的穩定政策,以及可預期的將來。此次海南將建設成國際自由貿易港,它的偉大意義以及前景無須細説。不過,未來,海南要走自由貿易港道路,還要總結過去的教訓,充分吸收其他自貿港的經驗,科學專業決策,穩定政策預期,吸引專業人才,如此才能更好地揚帆起航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龍兄虎弟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